古诗词网

“通读、通讲”的古诗词教学法返回首页

“通读、通讲”的古诗词教学法

   【中国基础教育网】要想使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学要得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强化通读通讲意识,领会作者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并在讲解时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一、备课时的处理———通读

 

    1.读注释,查资料,有己见。我们可以把古诗词看成是古代诗人通过时间隧道发给我们的电报,需要解码。注释就是解码的钥匙。但由于作注的人对诗词的理解感悟不同,所作的注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备课时要认真读注释多思考,这样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如《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最早的注释是“机杼声”,后来又加上了“叹息声”,现在的课本选了这两种解释。现在又有人提出新的考证说是“虫鸣声”,可以让学生比较看哪种说法更符合诗意。虫鸣声写出夜的静景,利于表达一个农家女面临两难选择时的萦怀愁思,也更是一个时间意象的媒介。又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下者飘转沉塘坳”中的“沉”应该与现在理解的“沉下去”的意思有区别,茅草被风吹飘到塘坳中是不会一下子沉下去的,可见这个“沉”在此就用其“深”之意,是指草飘到一个挺深的塘坳里。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课本上把“争”当“怎”讲,虽然不错,但这个注解不够鲜明,意境也不够生动。如果变换一个思路看,“争”就当“争抢”讲,可以想象,当误入藕花深处,几个女孩发现错了就抢着说“从这走,从那走”,几个人的大声喧哗,所以才惊起一滩鸥鹭。这样的理解不但有动感,意境更妙。

 

    2.读背景材料,知人论诗。学诗,就要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极为有用。如从李白的生平简介上可知,李白是一个豪放、天真又浪漫的人,他极富才华,又非常自负,他的诗也表现了这一点。其中,《宣州谢 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就充分地表达了李白虽在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内心世界中理想的追求。整首诗给人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放雄迈的气概。又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从字里行间见到的是他那刚直不阿之态;从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上品到的是他虽有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却悲歌当哭、矢志不渝的精神。韩愈被贬之后,“家亦遣逐,小女道死”,可他到了潮州却能将个人荣辱、痛苦置之度外,面对潮州弊政陋习,文化落后,满目萧然的景况,他宵衣旰食,勤力劳心,为当地百姓兴利除弊。他组织百姓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仅8个月时间,就使潮州呈现出勃勃生气。至今潮州依然屹立着一座倚山临水的清秀建筑,名曰韩公祠,祠后一山,名曰韩山,祠前一水,名曰韩江。这就是当地人民对韩愈感恩戴德、思怀不已的佐证。教师读了这些背景材料再来教学生时,怎能不感情充沛、寓敬佩之情于讲解之中呢!

 

    二、教课时的方法———通讲

 

    教师通讲可以让学生对诗的理解更深刻,既能真正体味出诗情画意,又能拓展开去。

 

    1.联类法。首先是用联类映衬、相互生发的方法把相同的作品放在一起,用彼辅助此来讲。如讲夏完淳的《别云间》时,就可以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相比较。这种讲法,不但加深了理解,还开阔了视野。如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宫归京》时,就可以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联起来讲。三首诗的基调都是思念伤别,但因人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个“意”把千言万语都包容在内,用一个“同”寓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平淡地表达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诗人用想象的笔调浪漫地表达出了思友之情;岑参是把送别的情融在写边地之景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诗人的个性把诗的特点讲出来。第三是用联类承接,突出形象法来学古诗词。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师就可以将杜甫的《望月》、《石壕吏》和《春望》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杜甫有更深的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杜甫青年时的雄心壮志;中年之后饱受安史叛乱之苦,写下“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人年岁已大,客居成都后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虽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联类承接,会给学生们一个完整的诗人形象。

 

    2.品味法。声情并茂地读,绘声绘色地讲,抓住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深意去品味。如曹操的《观沧海》,要读出曹操的博大胸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要把那种朦胧美的独特韵味读出来;《无题》描写的是一种感情的流向,尽管没有具体人、具体事,但包蕴着的浓郁真情,一定要读出。

相关作品

古诗词搜索

古诗词大家更多

诗仙 诗圣 诗王 诗鬼

帝王也风骚

诗骨 诗杰 诗狂 诗家天子

诗佛 诗囚 诗奴 诗豪

词妖

元曲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

小李杜

初唐四杰

江南四大才子

明代三大才子

近现代诗人更多

外国诗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