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词典

搜索

首页 >> 书刊 > 两汉南北朝 >

乐记

·乐记 现存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司马迁所撰《史记·乐书》缺佚后,有人以之补作《乐书》(文字小有不同)。据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在《乐书》中所注,全文由《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等十一篇构成。内容涉及音乐的许多方面,对音乐的形成,主“物”动“心”感,即认为音乐是主观受到客观影响的结果。并说“唯乐不可以为伪”,即音乐是真情的流露。对音乐的作用,认为是社会教育的工具,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认为不同对象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还说听了音乐,“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它最早概括出“乐与政通”理论,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因此它竭力提倡“雅颂之声”(雅乐),竭力反对“郑卫之音”(俗乐)。十分强调礼和乐的配合作用,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所反映的音乐思想,是和我国封建社会的日臻成熟相适应的。《乐记》的作者,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是汉武帝(刘彻)时的河间献王刘德“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当是汉武帝时的刘德等人。据唐代长孙无忌《隋书·音乐志》中沈约对梁武帝的奏答,说是“《乐记》取公孙尼子”,则是公孙尼子。公孙尼子大约是战国中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