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词典

搜索

首页 >> 书刊 > 两汉南北朝 >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lè) 音乐美学论著。魏末嵇康撰,为嵇康集的第五卷。现有鲁迅手校影印本 《鲁迅全集内有排印本)、戴明扬校注本和吉联抗译注本。全文约七千字,假设为“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以反复申述自己“声无哀乐”的论点。这个论点,简单地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即感情是主观所有而音乐是客观存在,两者不是一回事。音乐主要是好不好(美不美),所以和人的哀或者乐无关;人的哀或者乐主要是人情有所感受而后表露出来的,所以和音乐无关。从论难中反映出来,这种论点是针对汉、魏当时源于儒家思想的那种庸俗的音乐观点。即从“治乱在政而声音应之”出发,把音乐简单化为各种声音,从而认为能从听到的某种声音中知道某些事物。秦客诘难中所说:颜渊听到鲁国有人在早晨哭泣的声音就知道哭泣者有生离的痛苦;介葛卢听到牛叫声就知道这头牛的三条小牛犊都已做了牺牲(祭品);师旷吹律(律管)听声就能知道楚国的军队必定打败仗;羊舌子容的母亲听到婴儿的哭声就能知道这孩子长大了要败家,如此等等。所以,嵇康的声无哀东论,其实质是要坚持音乐的艺术性和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全文还接触到许多音乐美学问题,都是发前人所未发,具有创始的意义。鲁迅曾指出:“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在音乐美学领域里,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