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词典

搜索

首页 >> 曲艺音乐 > 现存曲种 >

乐亭大鼓

·大鼓 曲艺的一种。产生于河北省乐(lào)亭县。流行于乐亭、昌黎、丰润、滦县、唐山以及华北、东北部分地区。系由木板大鼓衍变而成约有一百八十年历史十九世纪初,乐亭人温荣(字新卿)首先将木板改铁片击节,配以当地民歌小调,演唱“子弟书”段子,是乐亭大鼓的第一代艺人。继之,有祁真、陈继昌、王恩鸿等艺人,其中祁真的艺术造诣颇深,被称为“祁老尊”。他们为乐亭大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世纪初期、中期以来,相继出现了祁永武(号称“压三真”)、陈文焕、胡少兰、齐文风、靳文然、韩湘圃、唐俊山(弦师)等名家,对乐亭大鼓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靳文然成就杰出,所唱的《双锁山》是乐亭大鼓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乐亭大鼓分东路、西路两大流派。东路以乐亭为中心,演员以韩湘圃为代表。其特点是音调高亢,旋律质朴,节奏严整,一字一板,腔调丰富。西路以唐山为中心,演员以靳文然为代表,其特点是唱腔婉转抒情,旋律起伏较大,采用各种板式的间插套用,使节奏多变,对比鲜明,刻划人物生动细腻。此外,王佩臣等演唱的大鼓,均系乐亭大鼓的流派分支。

     唱段一般由开头腔——连接腔——主体腔——煞尾腔四个部分组成。开头腔又叫“四大口”,是四句抒情慢板,每句尾都有悠长的拖腔,用于书段开头,起引子作用。连接腔属流水板式。早期词、腔固定为八句,故称“八大句”。其作用是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关系等。主体腔是书段的主要部分,包括唱腔较多,分属于三种板式。属于慢板腔调的有四平调(见谱例:《拷红》)、悲调;属于流水板式的有慢起程、学舌、怯口、西皮尾子等;属于快板的腔调有凡字调、上字调、紧打慢唱、慢打紧唱、撤单程等。煞尾腔,是书段收尾时的专用腔,属流水板式,只有上、下两句。上句概括本段书主题,下句交代下回书名目。表演形式为一人自操鼓、板演唱,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另外可加四胡、笛子、二胡、扬琴等。传统曲目丰富,以短篇、中篇为多,如《双锁山、《樊金定骂城》等,以唱为主。长篇书有《施公案》、《大明五义》等,以说为主,唱为辅。代表性的新曲目有《韩英见娘》、峨煤都风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