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词典

搜索

首页 >> 戏曲音乐 > 声腔、腔调 >

皮黄腔

·皮黄腔 戏曲声腔。西皮腔与二黄腔的合称。凡以演唱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汉剧、粤剧、桂剧、滇剧等,均属于皮黄声腔系统。西皮腔,一般认为源出于梆子腔。山、陕梆子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演变为襄阳腔,后称湖广腔,又称西皮。其后传至各地,湘剧称为北路,粤剧称为梆子,滇剧称为襄阳调。二黄腔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即宜黄腔,系安徽石牌腔(吹腔)传至江西宜黄,逐步演变而成,伴奏乐器由笛改为胡琴,亦名胡琴腔。有人认为系由安徽的四平腔发展演变而来,明末清初由弋阳腔演变而成的四平腔,后来舍弃徒歌、帮腔形式,采用器乐伴奏,变为徽调中的吹腔与拨子,吹腔改为胡琴伴奏,变为四平调,即平板二黄,流传至湖北发展成为二黄腔,湘剧称为南路,滇剧称为胡琴。西皮、二黄合成为一个声腔剧种当始于湖北汉调。西皮、二黄各有其板式类别,以不同板式变化表达各种感情。就其腔调而言,西皮刚劲有力,音程跳动较大,节奏形式多样,具有高亢跳跃、轻快活泼的特点。二黄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度较慢,有低回婉转、端庄凝重的特点。两腔又各有反调(反二黄和反西皮)。由于各类腔调不同,因而主要伴奏乐器(如胡琴)亦有不同的,定弦法,二黄为solre , 西皮为la mi 反二黄为do sol,反西皮为la mi (或为re la)等。不同的定弦法又影响于不同音调色彩的形成。皮黄腔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在近代戏曲中具有广泛影响流传全国繁衍出许多剧种京剧的出现成为皮黄腔发展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