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琴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名家

历史名家

苏轼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1-01-13    点击次数:

        苏轼(公元1037——1101)不只是开创了豪放派词风的著名文学家,他在琴学方面的修养也是很深的。他曾经多次为琴歌填词,仅给琴曲《阳关曲》填的歌词就有三种。俞樾:《湖楼笔谈》卷六中说:"东坡集有《阳关曲》三首。一赠张继愿,一答李公择,一中秋月。"苏轼说:"琴曲有《瑶池燕》, 其词不协,而声亦怨咽,变其词作闺怨"(赵德麟:《侯鲭录》)。可见词家为琴歌写词,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

        苏轼著有《杂书琴事》十三则,其中一则说:"琴非雅声,世以琴为雅声,过矣!琴,正古之郑卫耳。今世所谓郑卫,皆乃胡部,非复中华之声。自天宝中,坐、立部与胡部合,自尔莫能辨者。"他指出了琴曲和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的联系,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结予琴曲的影响,是很有见解的。一些人常把琴曲说成是高不可攀的所谓"雅声",苏轼对此进行了有力地批驳。

        苏轼为《醉翁吟》填词之后,对这次创作是比较满意的。他写给沈遵的儿子本觉禅师法真的信中说:"二水同器,有不相入;二琴同声,有不相应。沈君信手弹琴,而与泉合;居士纵笔,而与琴会,此必有真同者矣!"所谓"真同者"就是词、曲作者共同的艺术境界。词、曲的共同创作,增进了文人和琴人之间的友谊。

        与苏轼合作创作《醉翁吟》的崔闲是庐山上的道士。他弹奏过三十多首琴曲,并对于倚声配词很有兴趣,特别是成功地创作了《醉翁吟》之后,兴趣更浓了。他曾经把自己的琴谱注上"平侧四声,分均为句",到处求人为他填词。有一次他遇到来庐山游玩的词人叶梦得,于是也象当年请求苏轼那样,要求叶梦得为他的琴曲填词。叶梦得(公元1077一1148)见到崔闲时才三十三岁。他小时也向信州道士吴自然学过琴,后来官至翰林学士。他的诗词风格虽然深受苏轼的影响,但是并不能象苏轼填词那样可以"倾刻而就"。他应了崔闲之请,却未能立即满足崔闲的愿望。以后,他找到《江外招隐》一曲,"倚此为辞,以终闲志"(《避暑录话》)。


321003020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