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琴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您的位置:首页 >> 如何制作

如何制作

传世古琴的制作工艺之选材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1-01-13    点击次数:

  古琴制作的历史极为悠久,古人制作的许多古琴,因其造型、音韵俱佳而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收藏之艺术珍品。那么,传世古琴是怎样制造的?
  在历代有关古琴的文献中,均有大量关于古琴制作的论述。按照传统琴书之记载,要制成一张完整的古琴,大致要经过选材、烘干、制作槽腹、髹漆、退光、缀徽、上弦这几个过程。
选材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这是《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中的诗句,从诗中可知,卫文公徙迁复国的时候,就已用梧桐、梓木制成琴瑟。可见,琴以桐、梓为材,自古皆然。
  古琴音色的好坏,和选用的木材有着密切关系。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总结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足见其对选材的重视。桐梓虽然多,可是适于做琴的不多,所以不能认为桐面梓底的琴,即为佳器。必须合于所需的条件,方为上选。
  制琴面板用桐木,应选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用以制琴。桐木不止一种,有梧桐、花桐、樱桐、刺桐等几类。梧桐结的子,像簸箕。花桐春季开花,如玉簪而微红,叫折桐花;樱桐的果实可以榨油;刺桐其木遍身长刺,像钉一样,可用作梁柱。四种虽然都叫桐,但可以用来制琴的,只有梧桐。做琴的桐木,不宜太松,古人认为要“以掐不入为奇,其掐得入者,而粗疏柔脆者,多是花桐,今乃用作漆器胎素者,非梧桐也,今人多误用之”。因此,梧桐的纹理相对坚韧,花桐则柔软而不坚韧。俚谚曰:“新为桐,旧为铜。盖指言梧桐也。”因此制琴必须用梧桐,其他均不适于制琴。《琴书大全•琴制》云:“世上多有不明此理,不辨桐类的,难怪天下良琴难得。”
  另外,桐木以时间越久越好,年久则木液已尽,音色更为松透。假如在空旷清幽萧散之地,不闻尘凡喧杂之声,又经风吹日晒,取来制琴,则古人认为可与造化同妙。老梧桐要是紫色透里,全无白色,其纹理也更为细密,则是制琴最佳。相传五代时吴越的忠懿王好琴,他派人以廉访为名,四处物色良材。后来使者来到天台山,宿于寺中,夜晚听到檐外的瀑布声。早晨起来临窗而望,见瀑布下的淙石之间,正对着一屋柱,是经年老木,且向着阳光。使者心想:“若是桐木,则良琴在是矣!”用刀一削,果为梧桐。于是,使者贿赂寺院的僧人,得了木头,花了一年的时间,制成了两张琴,这就是宋代旷世之宝“洗凡”和“清绝”。后来,钱氏将琴献给太宗,两琴遂归御府所有。
  其次,梓的种类也不一样,有揪梓、黄心梓两种。揪梓锯开,色微紫黑。黄心梓的纹理很细。可以用来做琴底的,一般是揪梓,如果是黄心梓就不适用了。做琴底梓木最好在百年以上,年越久越好。锯开用指甲去掐,坚不可入的才行。
  当然,古人制琴,并不拘泥于古法。史料记载雷威制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天独自往峨眉山,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其音色胜过梧桐。也有不少琴家采用陈年古杉木制琴,如庙宇老屋之梁柱,制琴后音色苍古松透。
  古人为了获得好的琴材制琴,可谓无法不施。纸甑、水槽、木鱼、鼓腔、败棺、古梁柱、榱桷等,都用来制琴。可是梁柱是重物,压损纹理,败棺少用桐木,纸甑、水槽又担心薄,受湿太多。只有木鱼、鼓腔,晨夕近钟鼓,被金声所入,最是良材。但也不是所有木鱼、鼓腔,均可取作制佳琴,也是有偶然性的。
  有好的琴材之后,还要经过处理。古人多以熏曝的办法,即将梓桐先久浸水中,再取出悬挂灶上或用风吹日晒,待其木液尽干。若是几百上千年的古木,则不必用此方法。现代古木难求,斫琴家大多用新木,用机器烘干处理后制琴。
  琴材确定之后,要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做成板材。古琴的长度一般在119—125 厘米之间,面板厚度一般在5 厘米左右,琴底的厚度一般在1厘米左右,视板材松透程度和个人喜好适当上下。关键在于要“面底相当,虚实相称,弦木相和”,这样才是理想的选择。

321003020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