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茶史 >

茶史

清代的品茶

发布日期:01-01    点击次数:

    

进入清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文士茶由于受明代以来,特别是晚明时期文士的避世、出世倾向的影响,而显得纤弱萎靡,影响逐渐缩小,使得千年以来由文士领导茶文化发展潮流的局面终告结束。然而,整个中国茶文化继续发展的势头并未受到抑制。它的主流——传统的文化精神开始转向民间,深入市井,走向世俗。他继续深入发展,深入千家万户,与人门的日常生活、伦常礼仪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民族习尚。

清代后期的茶叶生产有惊人的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流通领域则更为繁荣,一时茶庄、茶号纷纷出现,如江浙一带的“翁隆盛”、“汪裕泰”等百年老店,享誉一时。茶叶更以贸易的方式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茶进入了商业时代。

由于清代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等都酷好茗饮,因此整个上层社会饮茶风习极盛。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这种风习很快影响民间。有清一代,茶馆兴隆,遍及各地。茶礼、茶浴发育得更为成熟,礼神祭祖,居家待客,茶成为必尽的礼仪。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拢翠庵”,写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等人,随同贾母来到贾府的家宙拢翠庵,庵中修行的女尼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常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化窑出产的五彩小盖盅,献与贾母。茶是“老君眉”,水则是隔年积的雨水。后来,妙玉又特意在耳房为宝玉、宝钗、黛玉沏茶。妙玉拿出两只杯来,均为古玩珍奇和高级器皿。斟上好茶后,分别给宝钗、黛玉,又把自己人日常饮茶用的绿玉斗斟与宝玉。瀹茶的水,更是上品,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当年夏天开了,才饮过一回,故而清淳无比。闲谈中,妙玉还说过这样一番话: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

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品”茶,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要配以珍贵的器皿,上等的水。数量上,“一杯为品”之类的话,尽管带有打趣性质,但总是以少为宜。在古代,杯与婉两个量词,一般说,以碗为大。从唐代卢仝的连饮七碗,到妙玉的一杯为“品”,同为品饮,千年以来,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回顾一下古人品茶的林林总总。

中唐诗人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记述;“三月三日,上巳楔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吕温描绘了一次文人茶宴的情状,可以看出,唐人品茶的要求大致是这样的,一是要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与环境。“三月三日天气新”,正是暮春时节,草长莺飞。在风和日丽,百花盛开的环境里煎茶品饮,自然使人心醉。二是要有志同道合的茶友,所谓“南阳邹子、高阳许侯”等等,都是作者的诗友,颇有“谈笑皆鸿儒”的意味。另外,当然是要煎得好茶,这样,才能获得“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的感受。

宋人强调的也大致相似,欧阳修《尝新茶》诗,记载以新茶待客之事,说“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较之吕温,欧阳修突出了“器洁”,品饮的要求更明确、更高一些,这显然与宋人的“斗茶”之风有关。

明朝人的要求更严格,更细致。明末的冯可宾《岕茶笺》谈到“茶宜”,提出了十三项,也就是宜于品的十三个条件。冯可宾还提出“禁忌”七条,也就是不利于饮茶的七个方面。明人许次纾《茶疏》中也有这样的论述。

古人品茶要求无非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的、人际的、与茶本身的条件。作为饮料,力求茶质优良,水质纯净,恐怕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任何饮料莫不如此。但是,品茶却对自然环境、人际关系有相当高的要求,则是它作为一门艺术、一种修养的关键所在了。

导航

热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百家筝鸣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1 全国古筝培训列表 红弦古筝圈

© 扬州市原树茶业研究有限公司 版权
苏ICP备200036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