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茶具 >

茶具

景瓷茶具欣赏

发布日期:01-01    点击次数:

    

景德镇瓷茶具是指景德镇历代所产瓷质茶具的总称。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景德元年(1004 )由昌南镇改名景德镇,制瓷技术蓬勃发展,明清后成为中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瓷器质地优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装饰技艺丰富多彩,有青花、青花玲珑、颜色釉、粉彩、影青、窑彩、新彩、综合装饰等品种。景德镇瓷茶具始于唐,早期多兼用,后发展为专用茶具。唐代专用茶具有茶盏、执壶;宋有斗笠碗、茶盏、执壶;元有执壶、茶碗、茶盅、茶盏;明有马蹄饭具、僧帽壶、压手杯、扁壶;清有马蹄饭具、扁方壶、提梁壶、把壶;民国除沿用前期茶具外,另有盖茶杯、铁路盅、中山水筒等。现代茶具品种多,规格全,造型新颖,装饰精美。单体茶具有杯、碗、壶、盅、碟,组合茶具有222 件不同件数组合,由壶、盅、碟、盘组成。景瓷名牌茶具有“釉中彩樱桃高白釉金钟茶杯”、“釉下蓝金钟茶杯”、“金地开光龙凤6 头大茶具”、“花玲珑8 头小茶具”、“金菊茶杯”以及“景德壶”系列产品等。

景瓷茶碗是指景德镇所产的瓷质饮具。古代茶碗器型各有特点,五代为唇口与花口大足碗,宋早期为鼓腹高足碗,宋中、后期为斜壁小底碗,至明发展为正德碗与莲子碗。主要品种有斗笠碗、芒口碗、荷叶碗、高足碗、马蹄盖碗。景德镇现代瓷碗作饮茶用的主要是各种小口径碗,在农村常作茶饭两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常用作茶碗,藏族为石榴碗,回族为马蹄盖碗,壮族、蒙古族为罗汉汤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荷莲碗。

景瓷茶杯是指景德镇产的瓷质饮具。由筒、把、盖构成。古代有直口杯、压手杯。因形象和装饰不同而命名不同,品种在70 种以上。以形象命名的有“金钟茶杯、“金菊茶杯”、“竹节茶杯”、“大矮茶杯”等,以瓷质命名的有“高白釉茶杯“、“中白釉茶杯”,以装饰技术命名的有“釉下蓝金钟茶杯”、“粉彩金钟茶杯”、“豆绿釉堆花竹节茶杯”等。其中名品为“金钟茶杯”、“金菊茶杯”、“竹节茶杯”、“白玉茶杯”等。

斗笠碗:斗笠碗亦称“斜壁碗”。北宋景瓷主要品种之一。因其倒置似斗笠,故名。宋代中期全国各窑均有烧制。器壁薄,圈足小,造型斜而高,造形挺拔秀丽,芒口。各窑装饰有影青、黑釉、素面等。20 世纪5080 年代初景德镇湖田窑出土影青刻花斗笠碗,口径198厘米,底径58 厘米,高66 厘米,为1112 世纪前半叶产品。矮圈足,斜壁,口侈作六出花瓣形,外壁刻牡丹纹,内壁刻减笔团花纹。胎体薄,施影青釉。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生所藏。

芒口碗:芒口碗因其口沿部位无釉而有芒刺,故名。北宋末南宋初的流行款式,景瓷的主要品种之一。瓷质。烧制于11世纪后半期至12世纪前半期。深弧壁,矮圈足,碗底薄,口沿稍厚,一般素面无饰。景德镇湖田窑出土,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所收藏。

荷叶碗:荷叶碗因其形似荷叶,故名。影青釉。烧造12世纪。矮圈足,斜弧壁,敞口,内壁刻花纹与花口组成一层开荷叶,构件巧妙。景德镇湖田,南市街均有出土,现为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所收藏。

高足碗:,高足碗烧制于1112世纪。足底特厚,露胎,圈足呈外“八”字,口侈或花口外撇,碗腹壁斜直,外壁有刻花装饰,纹饰有牡丹、莲花缠枝菊、卷草等。景德镇湖田窑出土,现为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所收藏。

马蹄盖碗:马蹄盖碗,亦称“马蹄饭具”,回族称“二炮台”。明代景瓷饮具。因其器形似马蹄而得名。创制于明代,沿用至现代。它由茶碗、盖、托三件组成。明代装饰为青花表里绘龙,后发展为青花、青花玲珑、粉彩、新彩和综合装饰。其纹样题材丰富,诸如山水、花卉、龙凤、人物等。常见的有青花、青花梧桐山水、青花玲珑加彩、万寿无疆等。自明以来为宫廷和上层人士之必用茶具,也是回族人喜爱的茶具。

罗汉汤碗:罗汉汤碗是中国蒙古族、壮族和北方汉族常用的茶碗。因其器形似罗汉丰满的大肚,故名。瓷质。约创制于明清之间。原规格有品、项、二、大、工、汤、饭七种,当代只生产罗汉汤碗。装饰有青花、青花玲珑斗彩、芭蕉美人、红地万寿、景彩描金三多等 20 多种。

荷莲碗:荷莲碗其器形像莲蓬,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习用。其器形分大、工、汤三种规格。因其民族生活习俗,装饰画面不能带有眼睛,故图案不能画人和动物,装饰画面大多为红花绿叶的大头花。

石榴碗:石榴碗为藏族习用瓷质茶具。法口,鼓腹,似石榴。有两种器形,较大的叫石榴汤碗,中等的叫石榴饭碗。,装饰多为双龙,故俗称“龙碗”。系由宋代所产敞口、小圈足、形体斜直的茶盏,经明、清发展演变而逐渐定型。“粉彩双龙石榴汤碗”被民间视为上品。碗底乳白,留有篆印,碗口上沿以红绿组成的八卦图,代表天地四时,碗面嫩黄色,象征草原,两条神龙飞舞其上,象征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求向往。现代生产以口径 12 厘米石榴汤碗和口径 10 . 8 厘米的石榴饭碗为多。装饰纹样有青花缠枝莲,青花八宝,粉彩红、黄、绿二色地的万寿洋莲等。

祭红釉僧帽壶:这是一件明代永乐年间( 1403 1424 )的祭红釉僧帽壶。奇异的造型就像一顶和尚头上的帽子。其下部浑圆,就像一颗和尚的脑袋,上部口部突出,就像一顶折角的和尚帽子,器外的釉面鲜红欲滴,釉层肥厚、透明,就像闪闪发光的红宝石一样美丽。器物的底足和内部施浑厚滋润的白釉。在器物的口沿和底足部形成两条白边,远远看去,红白相映,异常美丽。但祭红瓷器最名贵之处并不是它的造型,而是它的釉色。祭红瓷器首创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称为“鲜红”,因它常被用作祭祀,因此又被称为“祭红”,它另外还有“积红”、“霁红”、“醉红”等称呼。祭红瓷器烧成难度非常大,对烧成条件非常敏感,每次烧制的成功率很低。稍一不慎,如器物在窑中放置的位置略有变动,就有可能烧坏釉色,成功的作品只能是百里挑一的珍品。所以烧祭红瓷器被称为“火的艺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祭红釉僧帽壶,胎质细腻,红色鲜丽,是极为名贵的珍品。

白茶盏:白茶盏为明宣德元年(1426)景德镇出品。盏形瓮肚,釜底,浅足,光莹如玉,比坛盏型稍低。内壁细龙暗花,底为“大明宣德年制”暗款,隐有橘皮纹,质地精细,料厚形美,为明代著名茶具。

八仙彩碗:八仙彩碗为康熙年间景德镇官窑特制产品。大口深腹圈足,碗面画有八仙过海,但无水纹。吕洞宾旁站一弟子,捧书,俗呼“柳树精”,树枝怪殊。另有一鹤一鹿,鹤旁站立老翁为南极仙翁,鹿旁站立女子当为麻姑。清末寂园叟撰《陶雅》载,此彩碗为康熙六十寿诞贡品。

影青弦纹直口杯:影青弦纹直口杯为宋末元初景瓷茶具。其口径7.7厘米,底径4.6厘米,高6.6厘米。芒口,直壁,高圈足,壁中部有一道凸起的弦纹。胎薄质细,釉色淡青,晶莹透明,釉面有细开片,无纹饰,器型规整秀丽。20世纪中叶在景德镇近郊的宋墓出土,现为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所收藏。

若琛杯:若琛杯,亦称“若琛瓯”。白瓷质饮具。工夫茶“烹茶四宝”之一。盛放工夫茶茶汤用。相传为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匠若琛所作。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纹,杯身有山水字画,杯底书“若琛珍藏”。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1832)《厦门志》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孟臣壶,杯必若琛杯。”茶谚云:“茶三酒四玩二。”品饮以三人为宜,三杯如“品”字。因清代景德镇仍有仿定窑制作,故若琛杯有“纯白定甄”之称。现时多用景德镇和广东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

珐琅折枝梅花盖杯:珐琅折枝梅花盖杯为清代白瓷质饮具。清道光年间制作,杯底落款“大清道光年制”。杯成对,高9.7厘米,直径9 厘米,带盖无托。杯面绘有红梅,或含苞,或怒放,黄蕊红瓣。杯上书有正楷14字:“古树槎桠傍水涯,年年先占百花魁”并印圆形雅”字,方形“玩”字。杯盖书画和杯身一致。现为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

竹节茶杯:竹节茶杯又称“豆绿釉堆花竹节茶杯”。20世纪60年代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创制。杯口微撇,体直有节环,似竹节。杯盖顶和柄形似屈曲的竹鞭。杯内施白釉,杯外施豆绿釉,并在其上堆雕花纹。釉口、釉底、釉足,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规格按杯口径分为1号、2号、3号三种。20世纪70年代后,又繁衍出用象牙黄、粉红装饰的品种。

金钟茶杯(1):金钟茶杯又称“釉下蓝金钟茶杯”,亦称“人代会茶杯”。细瓷质釉下蓝色饮具。景德镇瓷厂出品。敞口,腹满,形似金钟。曾被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为会议用杯。杯体与杯盖吻合,盖顶高昂。杯足施釉,图案为“穿枝莲”组合,环绕在杯口下部一圈,纹样上下镶有子母线和一道脚箍,杯盖纹样与杯体协调,效果完美。釉下蓝色料系钴蓝中的一种,因制作工艺方法的不同,在高温还原焰烧成后,呈色比青花更鲜艳。不含铅镉毒素,色彩经久。

金钟茶杯(2):金钟茶杯,又称“釉中彩樱桃高白釉金钟茶杯”。1975年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为毛泽东研制的细瓷制专用杯,高白袖,轴中彩装饰,樱桃面画。样品存国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陈列馆(景德镇)。

金菊茶杯:金菊茶杯是指杯体下段有压制而成的凹形菊花瓣的瓷质饮具,2070年代初以优质高白泥精制而成。敞口,大下小呈开放式,形体小。用新彩颜料装饰,在凹形菊花瓣下和杯盖上而各饰有一圈淡黄色环,杯体上绘红梅。

影青六棱花形盏托:影青六棱花形盏托为景瓷饮具。烧造于1011世纪。高75厘米,盏为花瓣形,圈足侈口似碗。托为六曲直沿口,矮圈足,托台似圈环。景德镇柳家湾牛氏岭出土。现为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所收藏。

影青花口足镂空盏托:影青花口足镂空盏托为景瓷饮具。烧造于10世纪至12世纪前半叶。盏高8.4厘米,高足外撇,斜弧壁,花口微侈。托为板沿,托台徽凸,高圈足微撇呈六花瓣形,足壁有四个“00”形镂空孔。景德镇市银坑坞出土。现为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所收藏。

影青寓足盏托:影青寓足盏托为宋代景瓷饮具。烧造于12世纪。高11.3厘米。盏为敞口平足,似小杯;托的口沿平展,浅腹似盘;托台为柱状,台面设有凸圈一道,以便承盏。宋代点茶(泡制沫茶)需先熠盏,即烤炙茶盏,以提高杯温,利于泡茶,故宋代茶盏托较高是为便于烤盏。

影青连体盏托:影青连体盏托为宋代景瓷饮具。烧造于12世纪。高8.4厘米。胎体薄腻,通体施青釉,釉色白中泛黄。盏作杯状,盏底与托连体,故称“连体式盏托”。其造型与江苏武进出土的南宋嘉熙年间墓葬中锡金盏托相似。景德镇近郊宋墓出土。现为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所收藏。

青花盏托:青花盏托为元代景德镇窑产品。盏高4.5厘米,口径10.1厘米.口沿外撇,小圈足,足底有乳状突起。器内沿绘饰卷草纹,内底饰缠枝牡丹,盏外壁绘饰缠枝菊花。托高5.1厘米,口径15厘米。托中间盏圈凸起,口微敛,托足较高,稍稍外撇。托盘外壁绘饰仰莲瓣纹,高足绘蕉叶纹,托子内心绘饰缠枝菊花,托圈颈部绘钱纹(瓷器装饰纹样,图形似圆形方孔钱币)。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是研究元代饮茶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现为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

导航

热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百家筝鸣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1 全国古筝培训列表 红弦古筝圈

© 扬州市原树茶业研究有限公司 版权
苏ICP备200036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