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茶具 >

茶具

历代名壶欣赏

发布日期:01-01    点击次数:

    

紫砂提梁壶: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三位制壶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号少山,其父时朋也是制壶名家。其作品技艺水平超过其父。南京博物院藏有时大彬紫砂提梁壶一件。壶通高20.5厘米,横宽19.1厘米,壶体身高10.5厘米,腹宽15.9厘米,口径9.5厘米。壶身圆形圆底,鼓腹削肩,矮颈平盖,壶流折而曲,侧呈六棱,壶的底面大,面分四瓣,把作提梁式,剖成菱方。壶的造型浑厚,形体稳重,制作雅淳,古朴隽丽。壶所用泥质是栗色粗砂土,掺入黄色钢砂土,习称“梨皮泥”,俗呼“桂花砂”,壶表面泛出闪闪夺目的金黄色斑,犹如静夜长空繁星点点,又仿佛木樨朵朵香飘云外。

此壶造型的基本构思是一个“圆”字。从正面看,圆圆的壶身和圆圆的提梁重叠在一起,轮廓线相互交错又受到阻断,因而使图形的主体感分外强烈;再俯视看,壶底是一个大圆形平面,壶盖是另一个小圆平面,壶钮正在这两个同心圆的圆心位置。而壶的提梁这个圆特别高大,拱起如虹桥,似乎为人们留出一个一望无际的空间,与壶身的圆虚实相映,使整体舒展大方。这把壶的壶盖口沿上有阴文“大彬”款署,在左侧又有“天香阁”篆体阴文小印一枚。

三足圆壶:这件圆壶高11.3厘米,口径8.4 厘米。现藏江苏无锡县文管会。1994年国家邮电部发行《宜兴紫砂陶》邮票中,第一枚图案中的主体就是这把大彬壶。

其壶身似一球形,素面无饰,惟壶的盖面上,围绕盖钮贴塑着四瓣柿蒂纹。壶下三小足,曲润有变,又和壶身浑然一体。壶流外撇,和壶把对称而又呼应。壶把下方的腹面上,阴刻横排的“大彬”两个楷书款,字休规而不板,刀法娴熟有力,显得规整而洒脱。壶泥褐色,细看能发现壶面布满着浅色的微小颗粒,这正是鉴赏家所称的“银砂闪点”,也是时大彬时期泥质的特征,有“砂粗质古肌理匀”之誉。

僧帽壶:时大彬的僧帽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传说金沙寺中的老僧始创紫砂壶,做的就是僧帽壶,壶的造型仿的是自己的僧帽。供春也制作过僧帽壶。时大彬这把壶仿的也是僧帽。此壶高9.3厘米,阔9.4厘米。壶底四方形,壶颈不长,其线面明快,轮廓清晰,刚健挺拔,神韵清爽。

菊花八瓣壶:李茂林是明代紫砂壶走向成熟期间的一位名家,以朴致敦古闻名。他在紫砂壶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另作瓦囊,闭入陶穴”。瓦囊即匣钵。此前,壶坯烧制时不装匣,不免沾缸坛油泪。自有瓦囊后,壶坯烧制时受到保护,不再沾染油泪釉斑。李茂林所制这把菊花八瓣壶,高9.6厘米,阔11.5厘米。壶以筋纹型为主,也呈菊花自然型。壶型似一坛子,只加上把和流而已,整体看古朴秀逸,风格高雅。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扁圆壶:李仲芳,人称时大彬门下第一高足,明万历至清初人。其父李茂林也是一位制壶高手,作品多古拙朴致。而李仲芳另辟蹊径,其壶形制以文巧相竞。现为私人收藏的这把扁圆壶,壶高6厘米。壶盖大而平,壶盖与壶口接触处弥合紧密,真可谓“其间不容发”。壶呈铁栗色,壶体轮廓分明,线条流畅,刚柔兼济,方圆互寓,挺拔中见端庄,潇洒中见稳重。吴梅鼎评李仲芳的壶“骨胜而秀出”,此壶正然。

盉形三足壶:徐友泉,也是时大彬弟子。他放弃仕途,潜心壶艺,而终成名手。徐友泉和时大彬、李仲芳并称“制壶三大家”。其传世名壶盉形壶,仿青铜器盉的形式,给人以非常古雅的美感。盉是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形状像壶,有三条腿。徐友泉的这把盉形三足壶,高12.4厘米,宽8.2厘米。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朱泥圆壶: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年间,又出现了一位制壶高手惠孟臣。他尤工小壶,名为赭石色,壶小如香橼,容水50毫升,器底刻有“孟臣”钤记。他的作品,被称为孟臣壶,亦称“孟公壶”、“孟臣罐”。主要用于冲泡乌龙茶,为工夫茶茶具之一。他所创作的梨形小壶,传人欧洲,著名的安尼皇后定制银质茶具,也要仿惠孟臣的梨形壶。

孟臣壶传世品甚少,现今所用者,大多为仿制品。惠孟臣的朱泥圆壶,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其壶身较矮,通高7.6厘米,肩较宽,壁较直,底略收,假圆足,平盖,短直流。壶底阴刻楷书款“乾隆十三年制”,铃“惠”、“孟臣”一圆一方阳文篆书印,壶盖内刻楷书铭文“品茶”二字。

蚕桑壶:“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争求鸣远碟。”清康熙、雍正年间,又出现一位制壶大家陈鸣远。他继承了明人壶造型朴素高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发展了自然写实的风格。蚕桑壶是陈鸣远仿自然形壶的力作。壶身扁圆折腹,腹下部素面,上部则雕蚕食桑叶状。壶盖是一片桑叶,上卧一条金蚕。壶身上的其他蚕均半藏半露在桑叶中,栩栩如生,十分生动。壶泥白色微黝,调砂,更逼真似蚕。

四足方壶:1994年国家邮电部发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中的第二枚,图案的中心画面选用了清代紫砂大师陈鸣远制作的紫砂珍品四足方壶。陈鸣远,又名远,号鹤峰、壶隐等。在紫砂工艺史上,陈鸣远占据一个高峰。他喜与文人结交,当时江浙地区许多文人雅士家中的琴棋书画和雅玩,对他制壶有很大的启示。他制作的紫砂壶精美绝伦,文化品味极高,具有华丽奇特、纤巧精细的风格。这件四足方壶寓圆于方,四足,壶身高10.3厘米,口径6.7厘米,结构合理,制作精细,质朴大方。壶身刻有铭文:“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下署“远”字,并有“陈鸣远”篆印一方。铭刻书法刚健古雅,有极佳的视觉效果。现藏上海博物馆。

莲形银提梁壶:莲形银提粱壶,现由苏州文物商店收藏。高8厘米,壶身由莲花瓣围成,花瓣的尖端微翘,显得俏丽纤巧;整个壶体上宽下收,壶盖由花心中的一只莲蓬充当,嵌进了几粒可活动的莲籽,中间的那颗是盖钮;壶嘴从一片莲瓣中昂然翘出,荷叶的脉络分明;此壶无把,但配了一根银质提梁,提梁上錾出了段段藕节。在壶身正中的花瓣上刻有行书铭文:“资尔清德,烦署咸涤,君子友之,以永朝夕”,钤有“陈”、“鸣远”一圆一方两阳文篆印。

南瓜壶:南瓜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高10.7厘米,壶身为一个完整的南瓜形。顶小底大,瓜蒂为壶盖,瓜藤为壶把,藤上显出丝丝筋脉,瓜叶卷成壶嘴。造型自然,构思奇巧,刻画逼真,田园气息很浓。壶面上刻有两行行书铭文:“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另钤有“陈鸣远”阳文篆印。

束柴三友壶:陈鸣远的束柴三友壶,成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 ,通高8.1厘米,壶身如由松枝、梅枝和竹枝捆束而成,壶盖隐于枝干的横切面中;松、梅、竹三枝干及断面肌理维妙维肖,壶把和壶嘴也都摹拟树干长出的树枝。此壶在制作上技法精纯,匠心独运,奇妙绝伦。

紫砂竹节壶:清代嘉庆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名扬一时的曼生壶。曼生壶是制壶高手杨彭年和陈鸿寿(号曼生)合作的产物。陈鸿寿一生工花卉兰竹,精书法篆刻,能集书画篆刻艺术与高超的紫砂工艺于一体,而盛名于世,号为“曼生壶”。曼生壶大多由杨彭年制造壶坯,陈鸿寿题铭镌刻。紫砂竹节壶是曼生壶的代表作。此壶泥色紫黑透红,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透贴和谐,细腻而不耀眼。造型取材干竹,壶体雕作挺拔的竹竿两节,流与把如若杈枝,枝叶折曲依附主干,流出枝三节,虽短直而见遒劲,把出枝五节,更出二杈仿佛新篁,寓以生机,从端庄稳重中给人一种欣欣向上的感觉。此壶通高8.8厘米,壶身高6.5厘米,腹径12.2厘米,流长3厘米,把宽3.7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梅雪壶:这把由制陶高手杨彭年制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号曼生)题写壶铭的紫砂壶,称得上是紫砂技艺和翰墨结缘的代表作。壶的盖里钤“彭年”篆书阳文小印一枚,壶身镌刻有“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曼生”,壶底钤“陈曼生制”篆书方印。此壶坯体坚致,表面平滑明亮。壶状如馒头,溜肩以下,气贯其中;壶身圆滑如莼,底大若盘,极为稳重;盖钮拱起,与壶身的弧度一致;壶把与壶嘴所占空间大小相近,分别增加了壶的整体性和平衡感。另外,壶嘴系填塞而成,但制作者把壶嘴根部上下做成圆弧状,软软地与壶身熨贴在一起,看不出有粘接的痕迹,真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由于壶把向外回转较大,制作者刻意将壶嘴做长,并稍稍上翘,以求得视角上的和谐。这件紫砂壶通高7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11.8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

百果壶(1):清代瞿应绍制于宜兴。瞿氏工诗词书画,篆刻鉴古,尤爱制砂壶,以“壶公”自号,请邓奎为之制造。百果壶以石榴为身,藕为流,菱为把,香蕈为的。壶身上半部以各色砂土塑成花生、瓜子、豇豆、白扁豆、栗、枣、葵花子黏附。三足为核桃、百合、荸荠,合计18 件。壶身铭文“本是榴房结子多,菱腰藕口晶如何。一堆成颗皆秋色,万果园中次第歌。”

鱼化龙壶:邵大亨,宜兴上岸里人,活动于清道光至同治间,是杨彭年之后的制壶名手。其壶以巧思闻名,且制作精细,格调高雅。大亨与彭年,若春兰秋菊,各有千秋,然大亨壶传世不多,故名气稍逊彭年。鱼化龙壶是邵大亨的代表作。壶通高9.3厘米,口径7.5厘米,壶呈圆球状,通身作海水波浪纹,线条流畅明快。海浪中伸出一只龙首,张口睁目,耸耳伸须,龙口吐出一颗宝珠,十分生动。壶盖上也是一片海浪,壶钮是一从海浪中探首而出的龙头,立体活动,伸缩自如。壶把是一条弯曲的龙尾,颇有情趣。壶呈栗色,却偏于冷调子,有清纯之感,大海之态。壶盖内钤阳文楷书瓜子形“大亨”小印。壶现为南京王一羽所藏。

八卦束竹壶:这件八卦束竹紫砂壶是用64根细竹围成,每根都是一般粗细,工整而光洁。腰中另用一根圆竹紧紧束缚,微瘦些。壶底四周有4个由腹部伸出的8 根竹子作足,上下一体,显得十分协调,并更增强了壶身的稳定性。壶盖上有微微凸起的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钮也做成一个太极图式,壶把与壶嘴则饰以飞龙形象。壶的色泽呈蟹青,有冷逸之感。八卦束竹壶不仅造型古奥,而且深得易学哲理。这用64根竹子拼成的壶身,又用32根小竹做成的4个底足,正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分法的象征。制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将《易经》中一分为二,再分为万象万物,以及殊途同归的基本观念得以形象再现。这件八卦束竹紫砂壶,是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艺匠邵大亨的作品。壶盖内铃有瓜子形阳文楷书“大亨”小印。壶通高8厘米,口径9.6厘米,1994年国家邮电部发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其中第三枚便是八卦束竹壶。

方斗壶:黄玉麟,宜兴人,活动于清道光、光绪年间。13岁从同里邵湘甫学陶艺,3年有成。曾先后受聘于吴大澂及顾茶林之家,为他们制壶作为收藏,是邵大亨之后最有实力的制壶名手。晚年多和寓居上海的一些著名画家合作。这把方斗壶,造型仿古时农家用以量米麦的量具,壶由四个梯形组成,上小下大,盖方正,钮立方,流与把亦呈方形,显得刚正挺拔,坚硬利索,清新别致。壶身一面刻的是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采茶图》:一老者席地而坐,身旁一篮茶青、一根长杖。图左上刻“采茶图。廉夫仿瘿瓢子”。廉夫,即近代著名画家、鉴赏家陆恢。瘦瓢子,即黄慎。壶身的另一壁刻有吴大澂书的黄慎《采茶诗》:“采茶深入鹿麋群,自剪荷衣渍绿云。寄我峰头三十六,消烦多谢武陵君。瘿瓢句,愙斋。”方斗壶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艾坚斯博物馆。

孤菱壶:这是在黄玉麟的壶品中堪称杰作的一把壶。壶呈方形而四角圆转,上小底大,加足,显得稳重而坚定;柔和圆润的线条,有和谐之美,又具藏锋不露之妙;盖钮内孔圆而外呈三瓣弧形,与壶把围成的一个圆,相呼相应,整个壶犹如一位含蓄文静的少女,其娉婷韵致,风流蕴藉,令人回味。孤菱壶因有书法篆刻艺术大师吴昌硕的壶铭而更见其高雅情趣。壶身一面刻的是:“诵《秋水篇》,试中泠泉,青山白云吾周旋。”下钤昊昌硕印。《庄子·秋水》有语:“欣欣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真是壶中天地宽,一壶在手,吟诵《秋水》,却似神遨于青山白云间。壶的另一面有铭云:“庚子九秋,昌硕为咏台八兄铭,宝斋持赠。耕云刻。”庚子年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壶盖内有“玉麟”小方印,壶底有“黄玉麟作”篆文方印。此壶高8.9厘米,口径5.8厘米,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

提梁壶:提梁壶的壶身连盖是一个完整的扁球形,盖钮是一个扁圆粒,短嘴略微有点弯,提梁是弯成弧形的圆棍,靠壶嘴的一端分成两叉。壶的泥色赭红,全身布满金黄色似桂花样的斑点,俗称“桂花砂”。连提梁壶高13.8厘米。这浑圆敦实的壶身,挺拔的提梁,小柱子似的盖钮,造型朴实,做工精巧,充满活力。壶盖内有“ 玉麟”阳文椭圆小印,壶底有“愙斋”阳文铁线篆印款。愙斋是清代收藏家吴大澂的号,此壶应是吴大澂请黄玉麟制作的。现为苏州私家收藏。

提璧壶:顾景舟,亦名景洲,号瘦萍、壶叟、荆南山樵等,1915年生于宜兴川埠上袁村的陶艺世家。他的学识修养卓然不群,在文学、书画、金石、考古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在全面继承壶艺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集大成者,有人把他和明代的时大彬并称,誉之为“一代宗师”。1988年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把提璧壶以盖面似一枚古雅玉璧而得名。壶高14.5厘米,口径7.8厘米。壶体呈扁圆柱形,平盖,钮为扁圆形,扁提梁。壶盖内有“顾景舟”方形篆文印,壶底篆书阴文“景舟七十后作”方印。因造型采用微曲线状,故壶嘴与提梁自然舒出,构思兼得形式上贯气和实用时顺势之精巧。作品整体结构严谨,虚实节奏和谐。现藏宜兴中国陶瓷博物馆。1994年国家邮电部发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其中的第四枚的画面主体即顾景舟的提璧壶。

石瓢壶:当代壶艺泰斗,无疑当推顾景舟。他认为,完美的紫砂作品必须具备“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体现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蕴涵的和谐的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当代中国画大师唐云生前喜爱的石瓢壶就是顾景舟制作。此壶呈扁圆,上窄下宽,显得稳重,配一扁圆壶盖,壶钮似一座缓坡的拱形桥,壶底有三只圆足,线条流畅,意境舒展。壶面画修篁数枝,款落“湖帆”。另一面是吴湖帆的行书壶铭:“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城兄属。”壶盖内有“景舟”篆书长方印,壶底钤“顾景舟”篆书方印。

百果壶(2):百果壶制作者是女陶艺家蒋蓉,1919年生于宜兴川埠乡潜济村的陶艺世家。11岁即开始随父学做紫砂工艺陶。九年之后,又随伯父做仿古紫砂工艺品。曾在上海铁画轩制壶,尤其喜爱制作仿自然的壶,以西瓜、荷叶壶为最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蒋蓉创作了不少紫砂陶艺珍品,其中有1955年创作的紫砂果品20套,被选作周总理出国访问的礼品;1981年创作的《荸荠壶》被英国伦教维多利亚及艾伯特博物馆收藏;1987年创作的《枇杷笔架》被国务院选为中南海陈设品。其代表作品《荷花壶》,被评为国家特种工艺品奖。1989年被评为高级工艺师。现为江苏省美术协会名誉理事。

这把百果壶的壶嘴是藕节,壶把是菱角,壶盖是蘑菇,壶足是芋头,壶身四周还有一些瓜子、花生之类,十分自然。壶制者巧妙的构思,真有使人忘记是壶,而在欣赏鲜活果蔬之生趣。壶高14厘米,宽25厘米,藏宜兴紫砂工艺厂。

云海壶:唐云,浙江杭州人,别号大石、药翁,是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唐云嗜好紫砂陶艺,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就曾与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等制壶高手,共同探讨壶艺,80年代以来,唐云更醉心于紫砂壶创作,或构思设计,或题画撰铭,收藏古今紫砂壶器近百件。

许四海,字紫云,初号拾荒人,又号门外汉,其制壶长于构思,怪怪奇奇,远非他人所及。与书法家合作制壶,推诚相接,莫逆与心,成就非凡。

唐云与许四海先后合作制壶,人称“云海壶”,共58件,其中28件壶身有编号。“云海壶”的款式和题画无一雷同。部分在上海“四海茶具博物馆”收藏。

石瓢壶(“云海壶“之九)。壶似石瓢,底生三足,壶盖上的钮弯弯如江南石拱桥、壶把、壶嘴线条飘逸如水之波纹。唐云在壶上画的是西湖山水,题铭是用前人集引的苏轼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以山水比美女,以美女喻佳茗,使得壶艺与书画相得益彰,赏壶与品茶相映生趣。

柚子壶(“云海壶,之十)。壶面是特制的粗砂,正好表现柚皮的质感,具有浑朴敦厚的风格。唐云没有在上面作画,而是借题了一段包含禅机的文字:“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碗,各奔东西。”一壶在握,默吟那题铭,使人心静如水。

笠式壶(“云海壶”之十九)。壶身是一个极扁的圆锥,如一顶江南的竹笠,虽未镂刻竹编的经纬,却已透出竹笠的神韵。唐云画的是《东坡品茶图》:树荫下,坡翁席地而坐,独自饮茶,一顶大竹笠放在一边。另题:“笠阴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壶、画、铭浑然而成一体,使人在飘然的茶香中冶然自得。

束柴三友壶:现今上海的壶艺家许四海名闻海内外,其作品令人爱不释手。“三友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壶的外形是一捆束着的柴爿,被束的20 多根柴爿由松干、梅桩和竹枝混合而成。其中两段梅桩的自然衍生的枝干分别成了壶嘴和壶柄;束柴内中一段稍微突出的竹竿节头巧妙地被当作壶盖掇子;至于捆住柴爿的是一根细嫩弯曲得可以当绳使用的竹梢。细赏这把壶,那松干上的鳞皮、蛀洞巧夺天工,那根根柴爿断面的锯迹、折痕乃至年轮都历历在目。最令人称奇的是在一根内心蛀空的松段上沿,一只机灵的小松鼠正在洞口窥察……

导航

热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百家筝鸣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1 全国古筝培训列表 红弦古筝圈

© 扬州市原树茶业研究有限公司 版权
苏ICP备200036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