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茶具 >

茶具

清代的茶具

发布日期:01-01    点击次数:

    

清代茶具,风光无限的首推紫砂,紫砂茶具经历了明供春始创,“四名家”及“三妙手”的成就过程,终于达到巅峰。也正由于它的成功加盟,一贯领先的瓷具也不甘寂寞,制作手法、施釉技术不断翻新,到清代已形成了陶瓷争妍、比肩前进的局面。而文人对茶具艺术的参与,则直接促进了其艺术含量的提高,使这一时期的作品,成了传世精品。

清代的饮茶习惯基本上仍然继承明人的传统风格,淡雅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格调。承接明代的良好势头,紫砂茶具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具体地讲,是在清初至中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这时文人极力推崇紫砂茶具,小市民、宫廷显贵及外国人,也涉足到这个圈子中来,各阶层审美情趣和要求的不同,使这一时期紫砂壶的风格也有所不同。紫砂壶在这时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三大风格。第一种是传统的文人审美情趣风格。讲究壶的内在气质,单纯朴素的风格。第二种是富丽豪华,明艳精巧的市民情趣。在壶面上用各种颜色绘制出山水人物花鸟,或对壶施以各种明艳的釉色,或镶金镶银。第三种是为贸易需要而开发的外销风格。如包金银边、加制金银提梁等。

清代紫砂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复古摹古为目的,这与明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明人仿古,一方面是有大批文化遗产可供摹仿,另一方面是艺术的商品化,要求大量制作以满足市场要求。仿古不是明人的目的,在制作中,仿古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想法;而清人则提倡“刻意师古”、“力追古法”,以“宛然古人”为最高原则。

清代最著名的壶艺大家当推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吴大澂和邵大亨。

惠孟臣,宜兴人,大致生活于明末清初,他壶技出众,独树一帜,以制小壶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朱紫砂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则极为罕见。小壶容量仅有60100 毫升,形制有圆有扁,也有束腰平底者。后人把其作品称为“孟臣罐”,成为工夫茶饮中不可缺少的“四宝”之一。作为“孟臣罐”的鼻祖,他的作品影响着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并在闽、粤、港、台地区名声最著,且经久不衰。

陈鸣远,名远,号壶隐、鹤峰、鹤邨,主要生活在康熙年间,江苏宜兴人。生于制壶世家,父亲陈子畦因仿制徐友泉的作品而名重一时。陈鸣远聪慧好学,技艺梢湛,雕镂兼长,善翻新样,富有独创精神,可以称紫砂壶史上技艺最为全面精熟的名师。各种淡雅的作品,他都曾涉猎,而且精致独到,以至于作品“海外竞求”。他的著名代表作有:南瓜壶、莲形银配壶、束紫三友壶等。

作为在砂壶上题写铭文以点明主题的创始者,陈鸣远十分注重从文人处获取学识和修养,不断提高自己作品的品味。他的作品,时常采用一些知名典故来表达自己与茶人的志向情操。

19史纪初,紫砂壶出现了一股新风,壶艺和诗词、书画、篆刻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境界。陈曼生可称为其中的先行者。

陈曼生(1768 1822),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诗人,又工竹刻,是当时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酷爱紫砂,结识了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他以超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自出新意,仿造古式”,设计了众多壶式,交给杨氏兄妹制作。后人把这种壶称“曼生壶”。陈曼生与杨彭年开创了文艺合作的新局面,此后,文人、书画家们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同陶壶艺人合作,或题诗,或作画,直接在壶上抒发自己的情感,直将朴素至极的紫砂壶摆弄得诗意盎然,意趣横生。这一时期的书画家如瞿应绍、吴大澂、陆恢、吴昌硕、任伯年及著名文人郑板桥等,都先后介入了壶艺制作。

清代茶具,在紫砂茶具的影响下,瓷质茶具也得到了巨大发展,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对砂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瓷工加入陶艺、砂壶上釉等)。同时,广州的织锦茶具、椰壳茶壶和福州的脱胎漆器茶具,还形成了对陶瓷茶具的有益补充。就烧制而言,已经臻于鼎盛,产品质量登峰造极,在国内外极负盛誉,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瓷业的烧造,还时以景德镇为龙头,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等地的生产也蒸蒸日上,但质量和数量不及景德镇。

清代,随着我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及黑茶)都开始建立各自的地位。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五彩、珐琅彩及粉彩瓷茶具的烧制迅速发展,在造型及装饰技巧上,也达到了精妙的艺术境界。清代除沿用茶壶、茶杯外,常使用盖碗,茶具登堂人室,成为一种雅玩,其文化品味大大提高。这时茶具己和酒具彻底分开了。

导航

热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百家筝鸣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1 全国古筝培训列表 红弦古筝圈

© 扬州市原树茶业研究有限公司 版权
苏ICP备200036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