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茶具 >

茶具

茶具的分类

发布日期:01-01    点击次数:

    

中国茶具是随着中华民族的饮茶实践、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变化、完善起来的。茶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茶具是指泡饮茶时直接在手中运用的器物,具有必备性、专用性的特征;而广义上的茶器具则可包括茶几、茶桌、座椅及饮茶空间的有关陈设物。这些器物虽冠有茶字,但在一般悄情况下具有多用性,既可用来事茶,也可用来吃饭、看书、放物。只有在举行专门茶会,在专门的茶楼、茶室中时,这些物件才成为与茶关联的必备物。

对茶具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按用途分,可以按材质分,还可以按冲泡过程分。

1、按用途分

生火用具:即燃具类,如古代的风炉,现代的电炉、酒精炉等。

煮茶用具:即煮水类茶具,如古代的茶铛、茶釜、茶銚,现代的随手泡、玻璃壶、陶瓷壶、铜茶壶。

制茶用具:如古代的茶碾、罗合,现代的炙茶罐。

量辅用具:即置茶类物品,如茶匙、茶则。

贮水用具:即贮水类器物,如古代的水方,现代的水缸。

调味器具:如古代的盛盐罐,现代英式红茶中的糖缸、奶盅。

泡茶用具:如紫砂壶、盖碗杯、玻璃杯等。

饮茶用具:如茶碗、茶盅、茶杯等。

清洁用具:如古代的滓方、涤方、茶帚,现代的茶巾、消毒锅等。

贮物器具:如古代的具列、都篮,现代的茶具柜、茶车、茶包。

2、按材质分

陶质茶具:陶质茶具是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饮茶用具。其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由于黏土所含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不同百分比,以及烧成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可呈红、褐、黑、白、灰、青、黄等不同颜色。陶器成形,最早用捏塑法,再用泥条盘筑法,特殊器形用模制法,后用轮制成形法。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器,但烧制温度只有600800℃ 陶质粗糙松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l世纪,烧制陶器温度已达1000℃ ,生产出有图案花纹装饰的彩陶。

商代,开始出现胎质较细洁、烧制温度达1100℃ 的印纹硬陶。战国时期盛行彩会陶,汉代创制铅釉陶,为唐代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打下基础。晋代杜育《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首次记载了陶质茶具。至唐代,经陆羽倡导,茶具逐渐从酒食具中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系统。《茶经》中记载的陶质茶具有熟盂等。北宋时,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质茶具的发展在明代走向高峰,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除江苏宜兴外,浙江的嵊州、长兴,河北的唐山等均盛产陶质茶具。

瓷质茶具:瓷器系中国发明,滥觞于商周,成熟于东汉,发展于唐代。瓷脱胎于陶,初期称“原始瓷”,至东汉才烧制成真正的瓷器。瓷分为硬瓷和软瓷两大类。前者如景德镇所产白瓷,后者如北方窑产的骨灰瓷。瓷的质地坚硬致密,表明光洁,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吸水率低。瓷茶具有碗、盏、杯、托、壶、匙等,中国南北各瓷窑均有出产,所产瓷器茶具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等。

唐代盛行饮茶,民间使用的茶器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为主,形成了陶瓷史上著名的南青北白对峙格局。陆羽《茶经》推崇越瓷,其中的部分精品称为秘色瓷,已为贡品。青瓷(在坯体上施含有铁成分的釉,烧制后呈青色)发现于浙江上虞一带的东汉瓷窑。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则成熟于隋代。

青瓷茶具:在瓷器茶具中,青瓷茶具出现最早。在东汉时,浙江的上虞已开始生产青瓷茶具。后经历了唐、宋、元代的兴盛期,至明、清时其重要性有所下降。好在龙泉窑生产的茶具,继承并发展了青瓷的特色。

青瓷茶具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产于浙江龙泉县的龙泉青瓷以造型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称于世,是瓷器王国中的奇葩,被世人誉为“瓷器之花”。南宋时,质地优良的龙泉青瓷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成为皇朝对外贸易交换的主要商品。特别是兄弟艺人章生一、章生二的“哥窑”、“弟窑”产品,从釉色到造型,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因此,哥窑被列为“五大名窑”之一,弟窑被誉为“名窑之巨擘”。

青瓷茶具胎薄质坚,造型优美,釉层饱满,有玉质感。明代中期传人欧洲,在法国引起轰动,人们找不到恰当的词汇称呼它,便将它比作名剧《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穿的青袍,而称之为“雪拉同”。至今世界许多博物馆内都有收藏。

白瓷茶具:大约始于公元6世纪的北朝晚期,至唐代已发展成熟,白瓷茶具以其色白如玉而得名,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白居易曾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白瓷产地甚多,如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四川大邑、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等。其中以江西景德镇产品最为著名。

景德镇的白瓷茶具,胎色洁白细密坚致,釉色光莹如玉,被称为“假白玉”。自明代中期开始,人们不再注重茶具与茶汤颜色的对比,转而追求茶具的造型、图案、纹饰等所体现的“雅趣”上二来,因而使得白瓷茶具的造型千姿百态,纹饰图案美不胜收。

黑瓷茶具: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在古代,由于黑兔毫茶盏占朴雅致,风格独特,瓷质厚重,保温良好,因此成为斗茶行家之珍爱。斗茶之风盛行的宋代,斗茶者认为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据北宋文献《茶录》记载:“茶色白(茶汤色),宜黑盏,建安(今福建)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四川广元窑的黑瓷茶盏,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也不相上下。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生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其中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天鸡壶”,视作珍宝。

青花瓷茶具:在器物的瓷胎上以氧化钴为呈色剂描绘纹饰图案,再涂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它始于唐代,盛于元、明、清代,曾是那一时期茶具品种的主流。北宋时,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元代出现的青花瓷茶具,幽靓典雅,不仅受到国人的珍爱,而且还远销海外。

青花瓷茶具蓝白相映,色彩淡雅宜人,显得华而不艳,令人赏心悦目。今天市面上流行的景德镇白瓷青花茶具,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开发创制出许多新品种,无论是茶壶还是茶杯、茶盘,从造型到图饰,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现代东方气派。景瓷成为当今最为普及的茶具之一。

玻璃茶具:玻璃茶具是指用玻璃制成的茶具。玻璃质地硬脆而透明。按玻璃茶具的加工分类,有价廉物美的普通浇铸玻璃茶具和价昂华丽的刻花玻璃(俗称水晶玻璃)两种。玻璃茶具大多为杯、盘、瓶制品,作为茶水的盛器及贮水器。玻璃制品透明,可直视杯中汤色、叶底,是品饮名茶尤其是绿茶的理想茶具。

搪瓷茶其:搪瓷茶具是指涂有搪瓷的饮茶用具。搪瓷是用石英、长石、硝石、碳酸钠等烧制成的珐琅,将珐琅浆涂在铁皮制成的茶具坯上,烧制后即形成搪瓷茶具。搪瓷可烧制不同色彩,并可拓字或图案,也能刻字。搪瓷茶具种类较少,大多数为杯,尤以盖杯为多,次之为碟、盘、壶。讲究品茶质量的茶人,现在大多不使用搪瓷茶具。

不锈钢茶具:不锈钢茶具是指用不锈钢制成的饮茶用具。其外表光洁明亮,造型规整有现代感。由于不锈钢茶具传热快,不透气,因此大多用来作旅游用品,如带盖茶缸、行军壶以及双层保温杯等。讲究品茶质量的茶人,现在大多也不使用不锈钢茶具。

漆器茶具:漆器茶具是以竹木或它物雕制,并经涂漆的饮茶器具。漆器起源甚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漆碗。舜禹在位时曾使用髹漆木器。唐代瓷业发达,漆器向工艺品方向发展。河南偃师杏园李归厚墓出土的漆器中发现有一贮茶漆盒。宋元时将漆器分成两大类,一类以髹黑、酱色为主,光素无纹,造型简朴,制作粗放,多为民众所用。另一类为精雕细作的产品,有雕漆、金漆、犀皮、螺钿镶嵌诸种,工艺奇巧,镶镂精细,甚者金银作胎,如浙江瑞安仙岩出土的北宋泥金漆器。明朝时期,髹漆有新发展,有名匠将时大彬的“六方壶”髹以朱漆,名为“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执壶”,为宫廷用茶具,是漆与紫砂合一的绝品。清乾隆年间福州名匠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工艺,所制茶具乌黑清润轻巧,成为中国“三宝”之一。漆器茶具表面晶莹光洁,嵌金填银,描龙画凤,光彩照人;其质轻且坚,散热缓慢。虽具有实用价值,但人们多将其作为工艺品陈设于客厅、书房,为居室增添一份雅趣。

金银茶具:金银茶具按质地分类,以银为质地者称银茶具,以金为质地者称金茶具,银质而外饰金箔或鎏金称饰金茶具。金银茶具大多以锤成型或浇铸焊接,再以刻饰或镂饰。金银延展性强,耐腐蚀,又有美丽色彩和光泽,故制作极为精致,价值很高,多为帝王富贵之家使用,或作供奉之品。

中国自商代始用黄金,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黄金小饰件。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技术有所进步。从出土文物考证,茶具从金银器皿中分化出来约在中唐前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大量金银茶具,有银金花茶碾、银金花茶罗子、银茶则、银金花鎏金龟形茶粉盒等可为佐证,唐代金银茶具为帝王富贵之家使用。宋代金银器有进一步发展,酒肆、妓馆及上层庶民也有使用。宋尚金银茶具。宋代蔡襄《茶录》:“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又说:“汤瓶黄金为上。”明代金银制品技术无多少创新,但帝王陵墓出土的文物却精美无比,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用玉碗、碗盖及托均为纯金錾刻而成。清代金银器工艺空前发展,皇家茶具更为普遍,史料记载太监用玉碗、金托、金盖的茶具在御前伺候慈禧太后。鉴于金银贵重,现代生活中极少使用金银茶具。

锡茶具:锡茶具是指用锡制成的饮茶用具。采用高纯精锡,经焙化、下料、车光、绘图、刻字雕花、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精锡刚中带柔,密封性能好,延展性强,所制茶具多为贮茶用的茶叶罐。形式多样,有鼎币形、长方形、圆筒形及其他异形,大多产自中国云南、江西、江苏等地。

镶锡茶具:镶锡茶具是一种工艺茶具,清代康熙年间由山东烟台民间艺匠创制。通常用高纯度的熔锡模铸雏形,经人工精磨细雕,包装在紫砂陶制茶具或着色釉瓷茶具外表。装饰图案多为松竹梅花、飞禽走兽。具有金属光泽的锡浮雕与深色的器坯对比强烈,富有民族工艺特色。镶锡茶具大多为组合型,由一壶四杯和一茶盘组成。壶的镶锡外表装饰考究,流、把的锡饰,华丽富贵。当代镶锡茶具主产山东烟台,是当地的传统工艺品,江苏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铜茶具:铜茶具是指铜制饮茶用具。以白铜为上,少锈味,器形以壶为主。三千年前中国已有铜器,但因铜器有生锈气,损茶味,很少应用。至清代才因国外传入而流行铜茶壶。当代四川等地的茶馆里即可见到长嘴铜壶。云南撒尼族人将茶投人铜壶,煮好的茶称“铜壶茶”。藏族茶具中的紫铜釜、铜壶、紫铜勺等均为铜制品。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茶具中也有数量不等、用途各异的铜茶具。

景泰蓝茶具:景泰蓝茶具,亦称“铜胎掐丝珐琅茶具”, 为北京著名的特种工艺品,用铜胎制成。其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八道工序,因以蓝色珐琅烧著名,且流行于明代景泰年间,故名。此类茶具大多为盖碗、盏托等,制作精细,花纹繁缛,内壁光洁,蓝光闪烁,气派华贵。

玉石茶具:玉石茶具是指用玉石雕制的饮茶用具。玉材有软玉(如羊脂玉)和硬玉(如翡翠等)两大类。玉石有五个特性: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玉石包括真玉(硬玉和软玉)、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中国玉器工艺历史悠久,唐时饮茶风盛,开始出现玉质茶具,如河南偃师杏园李归厚墓中的玉石杯。明神宗御用玉茶具由玉碗、金碗盖和金托盘组成,玉碗底部有一圈足,玉材青白色,洁润透明,壁薄如纸,光素无纹,工艺精致。清代皇室亦用玉杯、玉盏作茶具。当代中国仍生产玉茶具,如河北产黄玉盖碗茶具通身透黄而光润,纹理清晰。

石茶具:石茶具是指以石制成的茶具。天然石料丰富,选料要符合“安全卫生,易于加工,色泽光彩”的要求,经人工精雕细琢、磨光等多道工序而成。产品为盏、托、壶和杯,以小型茶具为主。根据原料命名产品,有大理石茶具、磐石茶具、木鱼石茶具等。石料富有天然纹理,色泽光润美丽,质地厚实沉重,保温性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中国的安徽、山东、云南、上海等地都产石茶具。随着雕琢技术的发展,现代石茶具更为精美,多成为工艺品。

竹木茶具:竹木茶具是指用竹或木制成的茶具。采取车、雕、琢、削等工艺,将竹木制成茶具。用竹制成者称竹茶具,大多为用具,如竹夹、竹瓢、茶盒、茶筛、竹灶等,用木制成者称木茶具,多用作盛器,如碗、具列、涤方等。竹木茶具轻便实用,取材容易,做工简易,制品多为寻常百姓使用。经精工细雕者也入达官贵人之户。其产品出自竹木之乡,遍布全国。竹木茶具形成于中唐,唐代陆羽《茶经》所载的竹木茶具达十余种。宋代沿习,并发展用木盒贮茶。明清两代饮用散茶,竹木茶具种类减少,但工艺精湛。明代竹茶炉、竹架、竹茶笼以及清代的檀木锡胆贮茶盒等传世精品均为例证。近代和现代的竹木茶具趋向于工艺和保健功能。四川生产的细竹丝包裹的细白瓷茶具,质地致密,外形精美;海南文昌制作的梨花木茶具,雕刻精细。在少数民族地区,竹木茶具仍占有一定位置,如云南哈尼族、傣族的竹茶筒、竹茶杯;西藏藏族和蒙古族的木碗、木槌;布朗族的鲜粗毛竹煮水茶筒等。

果壳茶具:果壳茶具是指用果壳制成的茶具。其工艺以雕琢为主。用手工将葫芦、椰子等硬质果壳加工成茶具,大多为用具,如水瓢、贮茶盒等。水瓢主产北方,椰壳茶具主产海南。果壳茶具虽少,但形成时期较长,陆羽《茶经》已述用葫芦制瓢,历代沿用。椰壳茶具主要是工艺品,外形黝黑,雕刻山水或字画,内衬锡胆,能贮藏茶叶。

塑料茶具:塑料茶具是指用塑料压制成的茶具。其主要成分是树脂等高分子化合物与配料。塑料茶具色彩鲜艳,形式多样,质轻,耐腐。但用其泡茶常会产生“水闷气”,影响茶质。塑科茶具种类不多,大多为水壶和杯,尤以儿童用具为多。

导航

热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百家筝鸣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1 全国古筝培训列表 红弦古筝圈

© 扬州市原树茶业研究有限公司 版权
苏ICP备200036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