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茶俗 >

茶俗

佛教与茶

发布日期:01-01    点击次数:

    

谈起中国的茶俗文化,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茶禅一味”之说。

“戒、定、慧”是佛教徒修行的方式。所谓“戒”,是指僧人要遵守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等。所谓“定”,是指僧人坐禅修行。“禅”,静坐之意。坐禅讲究专注一境 。传说中国禅宗初祖达穈 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默坐冥想;坐禅入定,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没有察觉。所谓“慧”,简单地说,就是断除迷惑,证悟真理。要求僧人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的营养补充物。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等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有的丰富营养物质,便成了僧人最理想的饮料。

僧人的饮茶历史,有文字确切记载的可追溯到晋代。据《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修行时,昼夜不卧,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防止睡眠。这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坐禅修行。民间曾流行过一个传说: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九年,有一次竞在沉思中睡着了,他醒后非常恼怒,便割下自己的眼睑扔在地下。眼睑落地后生根长成了茶树。达摩取其叶浸泡在热水中,饮后消除了睡意。终于面壁十年,修成了正果,创立了禅宗。此传说虽然荒诞,但是说明了茶与佛教关系的密切。僧人打坐诵经,很容易困乏,而茶恰恰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唐宋期间,佛教盛行,禅宗强调以坐禅方式,彻悟心性,因此,寺院饮茶风尚更加推崇。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曾写道:“(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宋代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三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直四五十碗。”在道原的《景德行灯录》中,也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之说。认为饮茶能够彻悟,饮茶可以长生。可见茶禅关系之深,饮茶渐渐成了僧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并逐渐使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佛教提倡饮茶,因而,在我国的许多寺院中,设有专门“茶堂”,用作僧侣们潜心论佛、招待施主的地方。在寺院法堂的西北角,还设有一只茶鼓,那是召集众僧侣饮茶所击的鼓。通常,一些大的寺院还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在寺院门前,还派有“施茶僧”数名,布施茶水。平时,僧侣们在寺院内坐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焚香一支。每焚完一支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

佛教寺院在提倡饮茶的同时,还提倡寺院僧侣自行种植茶树。因此,在我国历史上,江南的许多寺院中,还种有许多“寺院茶”,俗称“佛茶”。由于我国南方寺院,大多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自然生态优越,适宜种茶。我国的许多名茶的产生,当初都与寺院有缘。如四川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时,为甘露禅师吴理真亲手所植的“仙茶”所制。江西的“庐山云雾茶”始于东晋时的僧人慧明。福建的“武 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相传是唐宋发后,由武夷寺僧所采制。江苏的“碧螺春”茶,是在北宋时,由洞庭山水月院山僧采制的“水月茶”演变而成的。还有浙江惠明寺的惠明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此外,浙江湖州的山桑寺、儒师寺;风亭山的飞云寺、曲水寺;杭州的天竺寺、灵隐寺和江苏常州圈岭的善权寺,扬州的禅智寺等,在历史上都有寺院僧人开辟的茶园和生产的名茶。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同时,佛教也促进了茶业的发展,加速了茶叶的传播。

导航

热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百家筝鸣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1 全国古筝培训列表 红弦古筝圈

© 扬州市原树茶业研究有限公司 版权
苏ICP备200036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