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茶俗 >

茶俗

道教与茶

发布日期:01-01    点击次数:

    

道教是我国宗教之一,由东汉张道陵创立。南北朝时开始盛行。初唐时,道教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

道教在人们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方面,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领域,者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道教以生为乐,有长寿的大乐,以不死仙为极乐。这吻合了人们发自本能的第一需要——生存;主张人要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活得快快乐乐,这吻合了人们第二需要——享乐;主张高雅脱俗,潇洒飘逸,过神仙日子,这吻合了人们第三需要——精神满足。而饮茶恰恰能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

道教与茶结缘由来已久。清末刘鹗为创作《老残游记》,曾多次游历泰山,以搜集和了解泰山地区的民俗风情。书中第一回合写老残与慧生游览岱庙雨花道院时,道士端茶执行客人的细节描写颇为生动。

在道教创立初期的道教经典著作《抱朴子》中就有“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的记载。此书作者葛洪是晋代医学家、炼丹术士。南朝梁代道士、医学家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等医书,在《杂录》中说,茶能轻身换骨。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的传说。《广陵耆老传》一位卖茶的老婆婆,晋代官吏以败坏风气为名将她逮捕入狱,夜间她居然带着茶具从窗户中飞走了。由于道家认为饮茶有所谓的“得道成仙”的神奇功能,是修炼时和重要辅助手段,故《天台记》中说:“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

道教推崇茶,在《神异记》里还有这样一则传说:“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馀,允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盛唐时,道教有宫观1687座,道人数以万计。东都洛阳有玄元皇帝庙,长安太清宫、天台山桐柏观、茅山紫阳观、筠州祈仙观、清江三清观、宜春紫微观、洪州应龙宫,华山、五屋山、青城山、仙都山、泰山等地宫观遍布。这些宫观大多在名山胜地,环境清幽,宜于茶树生长。凡是有道教宫观之处,均为盛产茶叶之地。所以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们平日的乐事。

唐代道士中,喜啜茗者不乏其人。开元年间,道士 申元之深得唐玄宗宠幸,玄宗曾命宫嫔赵云容为申待茶、药。唐肃宗赐给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名,志和将他们配为夫妻,取名渔、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道士施肩吾在《蜀茗词》中云“越碗初盛蜀茗新,薄云轻处搅来匀”,认为茶汤可与“琼浆”相比美。

“小鼎煎茶面曲江,白须道士竹间棋。”李商隐《即日》诗则生动地描绘了道士用茶伴棋的情景。

唐代诗僧释皎然是我国第一位在诗中提出茶道的人。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里写道:“三饮便得道”,“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他认为精通茶道的人,惟有丹丘一人。在另一首《饮茶歌送郑云》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再次吟赞丹丘饮茶后成仙的往事。所谓“成仙”即健康长寿之意。可见他对丹丘的推荐。丹丘是什么人呢?他是汉代的一位善以饮茶养生的道士。

唐代著名女道士要冶(又名李秀兰),她与陆羽交情很深,德宗年间曾与陆羽、皎然在苕溪组织诗会,有人认为,他们当时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

唐代诗人温庭筠曾在《西陵道士茶歌》中,描述西陵道士煎茶和饮茶的情景。煎茶的水是带有涧花香的乳泉水,茶则是绿如春江水色的佳品。晚上山月当空,松影挺立,西陵道士来到坛上,手摇着白羽扇,品饮着煎好的香茶,念诵着《黄庭经》。此时此刻,品啜名茶真是快意之事。茶叶的香味长久地留在齿颊中,同时又感到心灵深处已经和仙境相通。

北宋年间,士 大夫文人与道教徒的交往甚密。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将名贵的龙团茶赠送给“来似浮云去无迹”的“颍阳道士青霞客”(《送龙茶与许道人》)。著名诗人苏轼曾到惠山拜见钱道人,登绝顶望太湖,道人烹小龙团款待。苏轼赋七律诗一首,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

元代散曲名家张养浩游泰山时,品尝道观茶饮之后,在《过长春宫》一诗中,留下了“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的佳句。“探虛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是明代茶人朱权的深切感受。

千百年来,宫观道士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而且提倡敬茶待客,进而还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作法事时的供品。

道教注重“长龄之术”,把饮茶作为延年益寿、祛病除疾的养生方法是有科学性和积极意义的,故对民间饮茶风俗的形成起了作用。

导航

热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百家筝鸣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1 全国古筝培训列表 红弦古筝圈

© 扬州市原树茶业研究有限公司 版权
苏ICP备200036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