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茶旅游 >

茶旅游

陶都宜兴一日游

发布日期:01-01    点击次数:

    

        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1988年设市,有“陶都”、“陶的古都”之美称。

        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始于北宋,系采用当地含铁黏土质粉砂岩为原料(俗称“涨红砂泥”)烧制而成,质地精密,造型大方,装饰纯朴,民间风味极浓。明代以前,紫砂陶器的品种主要有缸、坛、罐、瓮之类的器皿。据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的北宋紫砂陶残器,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中叶。宋元至明正德年间,为宜兴紫砂陶的初创阶段。1966年,在南京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出土的明嘉十年(1533)司礼太监吴经墓葬紫砂提壶,为迄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件完整紫砂壶。

从明代开始,烧造紫砂陶茶具(特别是茶壶)的技艺逐渐进步,涌现出供春、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项圣思、邵大享等著名艺人,宜兴紫砂茶壶逐渐名扬海外。紫砂陶艺术鼻祖是明正德年间的供春。其制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说。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因当时品茶、论茶之风盛行,文人雅士又讲求撮泡茶法和注重实用功能,不仅使紫砂壶由煮茶大壶转化为几案文玩小壶,而且促使紫砂技艺有了大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宜兴紫砂陶的成熟和繁荣阶段。当时紫砂壶造型多姿,名家辈出,先后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和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名声最著。

清初,几何形紫砂陶器盛行,著纹器极为普遍,写生技巧成熟,装饰风格已达顶峰,开创了紫砂陶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制壶名家陈鸣远,他出身紫砂世家,其作品技艺高超,富于创新。清嘉庆年间,著名篆刻家陈鸿寿与砂艺作者杨彭年结合,在陶壶面上表现诗、书、画、印艺术,使紫砂陶艺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陈鸿寿的铭刻,寓意深远,风格古雅简洁,有“壶随字贵,字依壶传”之评价。清嘉庆以后至清末,陶壶装饰上出现了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最突出的制壶名手是邵大亨。清末以后至现代,制陶名手层出不穷,有的技艺全面,娴熟,的的以精致、严谨著称。

明清两代,著名的诗人、艺术家,如董其昌、郑板桥、陈鸿寿、吴昌硕、任伯年等,都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使紫砂陶形成了一种融文学、书法、绘画、金石、雕塑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宜兴紫砂陶有壶、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从物雕塑等品类,其中以壶为代表。宜兴紫砂陶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誉,它不公具有得天独厚的原料材质,古雅的自然色泽,精湛的手工技艺,变化多姿的造型,而且还有无与论比的优点。由于紫砂陶器表里不施釉,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但盛茶不渗漏,透气性能好,因此,紫砂茶壶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点。寒冬不易冷,盛夏不炙手;沸长注不裂,火炖无破忧;赏用时间愈长,器身色泽愈加光润古雅,泡出的茶也愈加醇郁馨香。

按照造型,宜兴紫砂壶可分为光素货等类。或仿古器物(仿实用器具),或摹拟自然(如竹节壶、松段壶、瓜果壶、树瘤壶等),或妙用几何图形变化,或巧借实用器物变形,或融外来具之特长。茶壶表面往往镌刻名人书画、诗词、印鉴等,简练大方,淳朴古雅,风格各异,千姿百态,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华瑰宝。

游人可根据自已的喜好,或参观有关的紫砂陶器具(含茶具)专题博物馆,或浏览陶都专业市场选购收藏自己喜爱的紫砂壶和配套茶具。

导航

热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百家筝鸣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1 全国古筝培训列表 红弦古筝圈

© 扬州市原树茶业研究有限公司 版权
苏ICP备200036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