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茶旅游 >

茶旅游

寻访茶洞上武夷

发布日期:01-01    点击次数:

    

武夷山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在奇峰秀崖之间,折为九曲十八弯,真是个“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人间仙境。独具“花香岩骨”的武夷岩茶就出自这片胜地。

武夷山第一棵岩茶就出在茶洞。武夷先人自古就把茶洞视为岩发源地,并当做圣地朝拜,足见茶洞在茶史上的显赫地位。为此,武夷山的“茶洞”也成了游人必游之地。

位于五曲溪北、天游峰脚下的茶洞,并非真正的山洞。不少游客游玩此地,大都为没能找到所谓的洞口而留下遗憾和困惑。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认真察看周围的环境,便不难发现茶洞的独特之处,它处于“峥嵘深锁”的峡谷之中,面积约2600平方米,东、南、北三面为仙游岩、玉华峰等岩峰所包围,惟西面一条岩谷通道形似洞口,通道内有仙浴潭、留云书屋诸胜。“茶洞”两字遒劲有力,韵味学长,就镌刻在仙浴潭附近的清隐岩壁上。

在茶洞里,看到数亩茶园里的老茶叶色葱绿、细嫩光亮,才真正理解这里是“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的洞天府。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武夷山特别炎热,中暑拉痢的人非常多,许多药方都无法控制这一疾病。有位民间郎中深知“吊兰”可以医治这种病。于是,他到天游峰采摘,当攀上既光又滑的岩壁采到这株“吊兰”时,脚下一滑,便栽入了谷中的仙浴潭,差点送了性命,是山中一位仙人救了他,并告诉他这“吊兰”的具体用法。后来,众人的疾病终于得到根治。这“吊兰”,就是最早的武夷岩茶树。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

“武夷岩茶”的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着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

既然到了武夷山,就该去探访一下九龙窠的“大红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一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

“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的十分显目。

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赴京赶考秀才的疾病,这位秀才后来中了状元,就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谢恩之情,“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四曲溪南有一片依山傍水的平地,这就是元代皇帝家御茶园的遗址。御茶园初创时,曾经盛极一时。园内建筑的大致布局是前有仁风门,中有拜发殿、清神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宜寂亭和浮光亭;此外,还有碧云桥、通仙井、喊山台和喊泉亭。故址前那郁郁葱葱的林木中,有两颗高大的枫树,名叫“照天烛”。现在御茶园故址,已重建楼宇,设置茶叶科研机构,新辟单丛、提丛、名丛四大块梯形茶园。游人可到此观赏茶园、品饮岩茶、欣赏茶艺和茶歌舞,感受岩茶的悠悠古韵。

武夷山人不但擅长于种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在挖掘继承古人煮茶、斗茶、鉴茶的基础上,把品茗和欣赏自然景观、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颇富雅兴的“武夷茶艺”,大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武夷茶艺十八道程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顔-若琛出浴-玉液回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游览武夷山,“武夷茶艺”的表演,值得观赏,千万不要错过。此外,水帘洞古代制茶作坊、宋兵部尚书庞塇吃茶处、苏东坡赞颂武夷山茶的诗句石刻等也值得一游。

导航

热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百家筝鸣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1 全国古筝培训列表 红弦古筝圈

© 扬州市原树茶业研究有限公司 版权
苏ICP备20003689号-1